视频中心

视频中心

向海图强·听涛惠州湾④丨惠州湾“双子星”硬核联动!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前列
来源:RAYBET在线登录平台    发布时间:2025-10-26 08:16:33    浏览:1次

  向海图强·听涛惠州湾④丨惠州湾“双子星”硬核联动!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前列

  产能达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前列

  9月13日,我国南海东部油田首座平台——惠州21-1平台迎来投产35周年。这座屹立于惠州150公里外碧波之上的石油“开拓者”,持续为国家输送着工业血液,也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在大亚湾畔的大亚湾石化区内,各种装置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从海上开采的原油,在这里经过提炼、转化,分解生产出化工原料,加工成各种化工材料。这些原料和材料被送至全国各地的下游企业,生产出化工产品,送入千家万户。

  今年6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全力发展湾区经济”“要向新向强深耕海洋制造,突出做强石化、船舶等优势临港产业”。面朝蔚蓝,惠州湾281.4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如“双子星”南北呼应、联动发展,形成“隔墙供应”的产业协同模式。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建成投产,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正在惠州湾强势崛起,成为广东“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重要一环。目前,全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900亿元,形成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的强大产能,炼化一体化规模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巨量的原油、液化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配套完善的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新加坡裕廊岛石化产业集群各个企业的装置,而后,数以百万吨级的成品油、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等通过巨型万吨轮船,运往世界各地。放眼全球,从荷兰鹿特丹、美国休斯敦到比利时安特卫普,这些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地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遵循“向海而兴”的黄金法则——以深水港口为枢纽,布局在沿海、沿江等交通要冲。惠州的石化新材料产业也同样如此,凭借其坐拥的惠州湾这一天赋资源,在中国南海之滨书写“海湾奇迹”。

  站在中海壳牌二期观景台远眺,蔚蓝的大海边,大亚湾石化区风光尽收眼底:一条条银色管廊在空中纵横交错,一个个圆形储油罐整齐排列,不远处的惠州港码头,吊塔高耸,一艘艘货轮有序进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和宁静的海湾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着石化产业新城的勃勃生机。

  开放,是惠州这座沿海城市的天然基因。1990年5月25日,大亚湾畔响起“惠州第一炮”,一举奠定惠州港的雏形。三十余载砥砺奋进,这座最初设计年吞吐量200万吨的小港,已跃升为亿吨级大港,成为惠州联通世界的重要门户。优良的港口资源,为石化新材料产业的崛起筑牢根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壳牌计划在华南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型中外合资项目(为当时全国最大)。得到消息后,惠州迅速组建领导小组,针对大亚湾引进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历时一个月,形成100万字研究资料。中海油和壳牌的专家1988年来惠考察,被这里的海洋、港口、航道、土地、地质等条件吸引,很快达成了初步意向。2000年,这一个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大亚湾。

  2003年5月,中海壳牌项目打下第一桩,翻开整个项目实施阶段新一页,开启了大亚湾临港重化工从无到有的征程。大亚湾这个原本寂静的边陲小渔村成为举世瞩目的热土,一夜之间掀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帷幕,惠州也由此昂首迈出了从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石化强市”前进的步伐。

  “这边以前是一片滩涂地,这是项目动工初期,这是三棵树……”在中海壳牌一期展厅,作为大亚湾石化区和中海壳牌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海壳牌公共事务与业务支持总监唐凤灵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如数家珍。

  20多年来,弹指一挥间,中海壳牌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从一期项目优质高效运营、二期项目安全成功投产,再到如今三期项目顺利推进,这个“巨无霸”石化项目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其生产的烯烃及其衍生品作为基础化工原料供应市场,其中超过80%的产品供应给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同时也向大亚湾石化区内近20家企业通过管道进行“隔墙供应”。中海壳牌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农业、工业、建筑、医药等领域,和汽车、家居、电子、日化等消费品,致力于实现“石化助力美好生活”的使命。

  在这个大项目的“链主”和“榕树”效应下,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等10余家世界有名的公司先后落户大亚湾石化区,带动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沿着石化大道走,一家家化工新材料企业在眼前次第展现。10多公里的石化大道,串起了一条从炼化到新材料的产业链。中海油、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三菱化学、LG化学、巴斯夫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汇聚,形成“优等生俱乐部”,呈现出国企、外企、民企同台竞技、集聚发展的生动格局。

  “石化区已形成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电子化学品等优势产业链。”大亚湾开发区石化能源产业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历经20多年发展,目前石化区已落户项目125宗,总投资3324亿元,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芳烃250万吨/年、PTA5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产能分别占全省的25%、54%、50%、68%,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大亚湾石化区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2025年7月15日,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这一个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一期生产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不远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聚碳酸酯项目已于2025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新项目将与一期、二期资源和惠州石化炼油产业进行一体化整合,布局高端新材料领域,并吸引更多下游客户落户。”中海壳牌总裁高宇说。

  乙烯、芳烃等基础有机原料转化为合成树脂(PE/PP)、合成橡胶(SBR)、环氧乙烷等化工材料,既为华南地区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也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如海上平台结构件)、海洋渔业设施(如养殖网箱、冷链材料)、滨海旅游基建(如游艇码头涂层)等领域,形成“海洋资源-惠州加工-海洋应用”的闭环。

  石化区往北直线公里外,是位于惠东白花镇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这里被称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北区,与大亚湾石化区作为产业园南区相对应。

  依托大亚湾石化区的原料优势,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目前累计落户产业项目42宗,总投资约481亿元;今年新落户产业项目16宗,总投资119.8亿元,初步形成聚合物产业链和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朝着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基地”目标进发。

  当前,惠州统筹推进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一园两区”同频共振、一体化发展。一南一北两个区,依托一个个大项目的建设、投产,推动惠州湾向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根据计划,到2027年,惠州石化产业形成乙烯540万吨、高端聚烯烃66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重点领域能效、水效达到标杆水平。到2035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

  在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个造型像鱼骨架的结构样件吸引着来客的目光。这是一款由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Proxxima(新一代聚烯烃热固性树脂)制成的结构样件,作为风电叶片里的零配件。

  “这种配件比环氧树脂和钢材等材料的强度、耐用性更高,重量更轻,更能适应恶劣环境,具有耐化学腐蚀性。”工作人员介绍,如今,这款产品被普遍的应用于汽车、风电叶片、基础设施、混凝土增强用钢筋,甚至船舶、管道、储罐的防腐蚀涂层等领域。

  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链条延伸,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凭借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特点,一方面支撑高端化学品和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另一方面拓展海洋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成为海洋经济产业链延伸的“黏合剂”。

  近年来,惠州更是沿着“延链补链强链”路径持续延伸,加快构建从原油加工到高端化学品、新材料的优势产业链。

  在高端聚烯烃领域,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将建设1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16套下游化工装置,引入多个亚洲和国内首次应用的工艺技术,其中7套采用壳牌专有技术,投产后可生产茂金属聚乙烯、聚丙烯等高端产品,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缺口;聚碳酸酯项目采用壳牌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的专有技术,年产32万吨高性能特种化学品,广泛服务于运输、医疗、消费品等高端领域。中海壳牌副总裁Ryan Wong(黄仲锦)表示:“这将有利于我们成为高度差异化产品方案首选合作伙伴。随着研发领域的不断投入和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将通过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生活。”

  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作为世界级化工综合体,项目可年产160万吨乙烯、265万吨聚乙烯和聚丙烯。这些高的附加价值基础化工原料,可大范围的应用于消费品包装、农用棚地膜、工业包装、卫生用品、汽车、家电、硬质包装及耐用消费品所有的领域,超过80%聚合物将供应中国市场。这一些产品对于缓解国内聚烯烃产品供应结构性短缺问题,减少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进口依赖,将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产品精细与高端的重要路径。《惠州市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实施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科学技术研发能力提速工程”。沿着惠州湾海岸线一路前行,科学技术研发的清风扑面而来。

  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项目工程师李鸿琦带领团队研发攻关一款用于可降解塑料生产的新型催化剂,投产后有望将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国产替代。这是一线科技研发人员致力于推动石化新材料研发成果落地的一个缩影。

  当前,大亚湾已有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4家由区管委会和相关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串联“产学研用”的关键枢纽,为石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此外,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惠州石化新材料企业纷纷建设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内就有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立邦长润发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配套建设了研发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惠州正全力推动石化及新材料产业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表示,该平台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水准来建设,要突破传统的从科研院校到中试再到企业的单线接力研发转化模式,构建起立体协同攻关的转化新范式,真正打造成大湾区关键技术攻坚基地、成果集成转化基地、创新人才汇聚基地。

  从化工企业车间里的清洁生产技术,再到石化园区上空常见的“大亚湾蓝”,绿色低碳,已成为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鲜明底色与核心竞争力。

  为了保护施工现场的一个鸟窝,实施工程人员及时调整方案,等鸟儿孵出后,才将鸟巢搬走;为了让海底的珊瑚不受引堤施工影响,聘请专业队伍把部分珊瑚移植到邻近海域,并定期监测它们移植后的生长情况……在中海壳牌一期项目建设中,这样关于安全环保的小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从始至终坚守的企业文化。”唐凤灵介绍,作为首批工信部评选的“绿色工厂”示范企业,中海壳牌通过技术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项目投产以来单位乙烯碳排放和单位产品碳排放方面分别降低33.3%和23.5%,连续14年获评“广东省环保诚信企业”。

  今年初,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95+高效超净工业炉技术升级改造”“蒸汽压缩提级利用”两项技术创新,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炼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标志着其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其中,“95+高效超净工业炉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借助复合阻蚀剂反应器,对预热的燃料气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对环境的友好保护。

  “我们在绿色生产、节能降碳、用水节水、绿电应用等各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节能资深工程师王天宇介绍,自建厂至今年10月,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已累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50多项,实现节能量29万吨标准煤,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万吨。

  “石化区企业都在积极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碳。”大亚湾开发区石化能源产业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近三年来,石化园区企业共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约120宗,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21万吨标准煤。

  不仅如此,大亚湾石化区积极开展绿色园区创建。2017年,大亚湾石化园区获评国家级首批绿色园区。近年来,园区大力打造绿色工厂,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

  石化区的蓝天白云,还离不开坚实的绿色环保举措。大亚湾开发区拥有6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0套重点部位预警监测装置,可实时监测63种大气环境特征因子,实现智能化预警和环境监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空气质量优良率96.0%,持续位居惠州各县区前列。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正在惠州湾内快速推进。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该公司正大力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向“捕集、利用、封存”发展,推动“岸碳入海”示范项目落地,为后续沿海高排放企业的大规模减排开辟降碳环保新路径。

  据了解,惠州正在快速推进CCUS集群项目建设,探索推动废弃塑料等资源化学回收利用及液氨、氢能等低碳产业链项目,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协同者。

  在大亚湾石化区,各式各样的管道星罗棋布,它们像勤劳的“搬运工”,生动展现着“隔墙供应”图景。园区内各企业通过“隔墙供应”,成为互助互利、共推发展的“好邻居”,形成石化产业集群,也让废水、废气、废渣逐渐被“吃干榨净”,就地循环利用。当前,大亚湾石化区园区循环关联度高达95%,原料就地转化率超70%。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和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比邻而居,是园区内的一对核心“好邻居”。两位“邻居”时常带着自家的产品“串门”:惠州石化带着丙烷、催化干气,中海壳牌带着正丁醇、异辛醇去隔壁“串门”。早在设计之初,两家公司秉承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理念,围绕石脑油、苯、液氨等物料互供做了大量工作,力求实现“1+1>2”。通过“隔墙供应”,两家公司整合优质资源,加强供应联系,驱动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转,实现原材料供应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提升物料价值、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两家单位互供产品由建厂之初的3种增加至近20种。

  大亚湾石化区内,超过90%的企业都与中海壳牌、惠州石化两大龙头项目有直接供应关系。比如:乐金化学、兴达石化、仁信新材料等企业,利用惠州石化、中海壳牌提供的苯乙烯、丁二烯等基础石化原料,全力发展通用塑料、特种树脂和工程塑料,产品可为大亚湾汽车产业制品提供原料支持;智盛(惠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利用中海壳牌生产的环氧乙烷,加工生产表面活性剂,作为欧莱雅、宝洁等化妆品原料;恒力(惠州)产业园将惠州石化等原料供应商的对二甲苯转化为PTA,开启从“一滴石油”到“一匹布”的奇妙转化。

  有了“隔墙供应”,园区里的废弃物也被“吃干榨净”。过去,石化企业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达标后就直接排放至大气,如今,凯美特公司、华达通公司利用中海壳牌、惠州石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大范围的应用于可乐、雪碧等产品;惠州市百利宏晟安化工有限公司利用惠州石化脱硫产生的废液硫磺生产制造硫酸;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华达通公司生产的高纯度CO2作为原料之一生产碳酸酯,用于新能源电池电解液……

  隔墙供应,不仅是大亚湾石化区企业的“标配”,相隔10公里的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也实现了一南一北“隔墙供应。”“一道两管,隔墙供应。”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大亚湾石化区每年可提供130多种近3800万吨基础化工原料用于延伸中下游产业链。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相互连通的石化专用通道已贯通。两个园区联动发展日益密切,正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原料互供、优势互补、设施共享的深度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惠州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园区注入澎湃动力。

  “面向未来,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石油与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周贤太认为,惠州已形成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产业一方面将重点向下游高端新材料领域延伸,聚焦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方向;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化转型进程将持续提速,产业和AI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也将不断深化。

  当前,惠州快速推进海洋经济建设、向“海洋强市”迈进,周贤太认为,依托扎实的炼化产能与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能为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精准支撑。

  在海洋工程领域,针对海洋高盐雾、强腐蚀的特殊环境,重防腐材料可有效提升海工装备耐久性,保障码头、桥梁等海洋工程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夯实根基。在清洁能源领域,海上风电作为重要方向,特种润滑脂能适配高湿度、强震动工况,为风机核心部件长效运转提供保障,助力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化布局,推动陆海能源联动。在生态保护领域,吸油材料可快速响应溢油应急,环保涂料则兼具防污与防腐功能,既能守护红树林、海洋牧场等生态敏感区,又能延长海洋设施使用寿命。

  周贤太表示,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积极助力海洋经济发展,自建院以来便围绕海洋防腐、海洋环境等方向开展研究,形成了无毒海洋防污涂料、近岸海洋水质监测与修复等代表性成果,并与当地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推动技术落地以适配惠州海洋经济发展需求。